“一模一样的文案,一模一样的小作文,甚至连生病的孩子都是一样的,唯一不同的就是收款码。”据报道,近日一些网友发现社交平台上出现很多雷同标题为《水滴筹(轻松筹)链接发微博就被屏蔽不得已用这种方式求助大家》的文章,而文章中所用的均是真实筹款案例及患儿信息。本以为是传递爱心的救助行为,捐款却进了行骗人的钱包。这些行骗者盗用重病孩子的真实信息已属恶劣,长远看更会伤害社会信任。这样亦真亦假的新型爱心骗局,危害不容小觑,值得警惕。
评述提示:“莫欺人善、莫负人心”。行骗者利用社会善意实施诈骗,其危害不仅表现在侵犯了公民财产权,更破坏了社会善意的传递和弘扬。当善意被利用欺骗,慈善良性的循环方式也将受到挑战,因而必须严厉打击这种“破坏因子”,来守护人们心中的“善意”。
另外,根据报道,不少网友捐款后看评论发觉“不对劲”,继而开始向平台投诉举报,“但是平台上仍是充斥着不少这样的诈骗信息。”为了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,平台应切实肩负起监管职责,对于此类筹款信息更有严格履行核实的义务,利用技术与人工审核,及时甄别发现违规筹款信息;在收到网友投诉举报后,及时采取冻结、封号等措施;建立通畅的网友投诉举报机制,发挥网友的监督力量,比如此次事发就有赖于网友的举报。
与此同时,平台还应健全与警方的联动机制,一旦发现违法犯罪线索,及时上报,最大程度减少损失。
近年来,“假慈善、真骗钱”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,除了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外,更要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。各方要在“首尾两端”持续发力,事先预防,事中打击,事后惩罚,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,让行骗者“无路可走”。此外,捐款者在捐款时也要认准官方平台,警惕自己的爱心“肥”了行骗者的口袋。
“救人于危难之中,助人于急需之时”。网络慈善筹款,本是让爱心的凝聚之路更为通畅,让普通人的善意直达危困之人。但这些来自社会的温暖却被行骗者加以利用,人们的爱心“望而却步”,无形中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,通过网络渠道筹到救命钱的难度增加。
爱心不容消耗。相关网络众筹平台已成立调查小组,全面排查涉及案例,并将举报线索移交警方。如此行骗者,当然为法律所不容,必须得到及时矫正。因为,每一分善意都值得呵护,这是对善良之人的最好回应,也是对投机之人的最有力回击。